公筷是什么?可能大家看到都会有这个疑问,公筷就是公用的筷子,放在盘子上大家拿来用的,还有私筷,就是个人用的筷子了,这是不是就是很好理解了。不管是公筷还是私筷都是筷子,筷子大家就不陌生了,每天都可以用的到的。那么公筷是何时出现的呢?
明代田汝成在《西湖志余》说,宋高宗赵构在德寿宫每到进膳时,“必置匙箸两副,食前多品择取欲食者,以别箸取置一器中,食之必尽;饭前,则以别匙减而后食。
吴后尝问其故,曰:不欲以残食与官人食也。”即宋高宗用膳时,要用两套匙箸,多余的那一套,是用来拨取菜肴和饭食的,赵构是想自己能吃多少就拨出来多少,因为剩下的馔品还要赐给宫人,用自己吃过的匙箸去拨,就弄乱弄脏了。“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”久而久之,官员和民间便形成了这个传统。“公筷”就这样诞生了。
在家里吃饭用什么筷子都很干净,但是在外面吃饭和不熟悉的人吃饭就要注意卫生了,公筷还是很有必要的,白色为公筷,黑色为私筷,(靠近餐盘的是黑色的,距离餐盘较远的是白色的)。“双筷制”就是一个人配两双筷子,两双筷子颜色不一,各有分工,一双取食筷、一双进食筷,可预防、减少多种传染病的交叉感染机会。
只要筷子多消毒,保持干净,自己有良好的卫生习惯,其实也不会说顺便就感染了什么病,要是真这样,谁还会去外面吃饭,搞的大家都不放心。
碳化拼接筷厂家生产加工的资源成本
令人瞠目的是,目前我国生产的一次性木筷高达450亿双,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,砍伐大约2500万棵树。1根筷子的长度大约为18厘米,如果把450亿双筷子头尾衔接,可绕赤道202圈半,这是多么宏伟的一个数字呀,而一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,仅能制成3000至4000双筷子。这远远低于一棵树的综合生态价值,想想看,光我们知道的:大叔能吸收二氧化碳、释放氧气;可以抵御风沙;在炎热的大夏天,浓郁的大树荫可以帮我们遮挡炎炎的烈日等等
从1998年以来我国仅因生产碳化拼接筷而造成的木材损失量竟高达500万立方米,这是什么概念?这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北京市植树造林的全部林木总蓄积量。而据全国128个林业局统计:现金,我国森林采伐量大与可伐量的43%,但森林更新面积只有采伐量的56.5%。而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2.5%。但却以每年450亿的速度生产着碳化拼接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