筷子的名称在古代并不叫“筷”,而是叫“箸”或“梜”或“筯”。先秦时期称为“梜”,秦汉时期叫“箸”,隋唐时期称为“筋”,意为“助人就餐之工具”。宋代才开始有“筷子”的称呼,也有说始于明代。
为什么后来又改“箸”为“筷”?古人讲究避讳,因“箸”、“筯”皆与“住”谐音,有“停滞不前”的意思,不符合人们祈望兴旺发达的民族心理,觉得不吉利,特别是坐船的时候,更是避讳。
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筷子基本是沿袭明代设计,一副普通的筷子,长度为22—25厘米。首方足圆,筷子上部手握的地方是方柱,下部夹菜的地方是圆柱,这也是中国筷子与亚洲其他筷子的区别所在。日本、韩国使用筷子的习俗也是由中国传过去的。
火锅筷漂白方式一般有三种,运用二氧化硫、过氧化氢或次氯酸钙(钠)进行漂白。用这三种方式漂白后,都需要大量的水蒸煮或冲洗。可在实际制造过程中,并没有人用那么多水。有报道说:台北市面上93%的火锅筷,均采用二氧化硫熏蒸的方式漂白,熏蒸的时间越长,筷子越白,闻起来也越酸。
据统计,中国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子800亿双,首尾相接,可以从地球往返月球21次,可以铺满363个天安门广场。每回收3双火锅筷,就可以生产一张A4纸。按50人的公司的用纸量计算,做出的纸大概可以使用55万年。每年为生产火锅筷要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,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,减少森林面积200万立方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