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是擅长把自然的规律转变为人事方面的伦理,放弃刀叉选择筷子是中国人的文化内涵选择的。
首先,中国人重视“礼”。在古代大摆宴席的时候,礼仪厨师用筷子从鼎里将食物捞出分给各个席位上的人吃,席位上的人用的是刀叉或筷子,“公筷”是一种礼仪。而普通人家是围桌吃饭,如果每个人都一起用刀叉去夹一盘菜会碰触,是十分不礼貌的事情,于是只用筷子夹靠近自己的菜。
其次,中国人重“美食”和“家人”。中国人尊重美食,端上桌子一定是可以食用的美食,所以在厨房就把食物切好了,不会端上桌子再切。而美食是交流的情感,大家吃同一个盘子里的菜叫一家人。如果有一天你和你的兄弟姐妹不在一起吃饭,那就是你们分家了,变成两家人,所以年夜饭就变得更加珍惜了。
7名同济学生在做实践课题时,明白了一个可能为人忽视的道理:考量一种行为是否环保,必须有多样、新的视角;否则,节约某种资源的环保行动,可能导致另一种资源的超量耗费而有损环境
普通的、反复清洗使用的传统筷子比一次性竹筷环保——在不少专家一再提示和人们口口相传之下,此说渐成共识;有人呼吁抵制使用一次性竹筷,有人自带传统筷子去饭店吃饭。但同济大学的7名大二学生经过一番实证调研,有了不同看法。
这些学生组成的小组,尝试“水足迹与筷子产业可持续性研究”,已做了一年调查,包括利用这个寒假走访上海、九江、太原等7个城市的酒店厨房,调查传统筷子的清洗用水情况。在汇总分析大量原始数据之后,这些同学形成了自己的一个“新说”:从筷子“全生命周期水足迹”的角度衡量,一次性竹筷可能更环保